[李輝]美麗的阿詩瑪,你在哪裡?
“民俗學論壇”可哦!
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,黃永玉先生離開香港,攜家定居北京。隨後,他所做的一項頗具意義的事情,是到榮寶齋向老藝人學習木版水印技術。這一次他向傳統工藝的取經,直接的成果就是為撒尼族民間敘事長詩《阿詩瑪》創作了一組套色木刻插圖。
阿詩瑪肖像。
阿詩瑪-口哨。
阿詩瑪-織布。
阿詩瑪插圖之一。
阿詩瑪插圖之二。
阿詩瑪插圖之三。
阿詩瑪插圖之四。
阿詩瑪插圖之五。
阿詩瑪插圖之六。
阿詩瑪插圖之七。
黃永玉的阿詩瑪木刻後來成為阿詩瑪香煙的包裝裝幀。
許多年過去,美麗的套色木刻阿詩瑪形象,已成為當代中國美術創作的佼佼者之一。
敘事長詩《阿詩瑪》當年風靡全國,六十年代楊麗坤出演電影《阿詩瑪》,更使“阿詩瑪”的名字成了美麗的代名詞。
五十年代雲南採風,黃永玉 攝。
五十年代的阿詩瑪模特兒原型普茲葦,黃永玉 攝。
在雲南採風期間,黃永玉拍攝了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,這張阿詩瑪的原型的照片,尤為難得。
黃永玉配圖的《阿詩瑪》一書版本多種,除中文版之外,另有少數民族文字版本和外文版本。我先買到的是外文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再版的英文精裝版(初版為一九五七年版)。黃先生二〇〇〇年曾在為我題寫簡單一句“李輝一笑,此批作品出籠,閣下未出生吧?”
中文版阿詩瑪,沈從文隸書題簽。
黃永玉為新版阿詩瑪題簽。
黃永玉題贈《阿詩瑪》。
黃永玉在中文版上的題跋。
二〇〇九年,另買到中文精裝版,系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六二年出版的“重新整理本”。黃先生在這一版本上再次題跋,這一次,他寫得很認真,簡述當年去雲南採風、創作阿詩瑪的過程如下:
五三年自港回京後,有了兩個大動靜,一個是去了趟小興安嶺森林,牌子很硬,“人民日報”特派記者,回來後發了一整版我拍的照片。
一個就是刻阿詩瑪,去了一趟雲南,路南縣的額勺依村,住了兩個月。那是一生難忘的美麗段落,知道人到今天還有刀耕火種的日子,許多男孩,許多女孩子,因為不知道外頭的世界,沒有比較,不知道什麼叫做不幸和疼苦。阿詩瑪的模特叫做普支委,聽說她已經去世了,該七十多了吧!所有過去的年少朋友包括自己在內都老了,不堪之至,沒有什麼好說的了,留下的這些痕跡今天能看到,已經很不容易了。
黃永玉
2009.11.5
萬荷堂
英文版阿詩瑪封面。
比較而言,我更喜歡英文版《阿詩瑪》的封面。藏布面,貼上水印的阿詩瑪側影,美麗面對一片深邃,詮釋出黃永玉題跋中的憂郁與感傷。
沒有想到,黃永玉為我寫好這個題跋的第二年,榮寶齋請套色木刻的傳人,於二〇一〇年重修雕刻,精心套色印製一本大開本的《阿詩瑪》,並請黃永玉題簽。封面為彩色布面,頗為美麗。
黃永玉為新版《阿詩瑪》撰寫前言,敘述往事。
為新版《阿詩瑪》一書,黃永玉專門寫了一個說明。說明裡寫到,這位阿詩瑪的模特兒原型,名字叫“普茲葦”。說明細說學習水墨套印的過程,全文如下:
一九五三年我在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科教木刻,院長江豐先生派我到榮寶齋學習水墨套印技法,以便在教學上開展中國民族風格木刻套色藝術。江豐先生這種想法是很有遠見的。
在學習過程中,刻了一幅齊白石老人像,一九五四年外文局約我為雲南撒尼族史詩“阿詩瑪”作木刻插畫。
我去了雲南省路南縣額勺依村體驗生活。雲南省文聯和雲南軍區派了劉綺女士、梅小青先生協助我的工作,我有幸與兩位在額勺依生活了兩個月。
額勺依生活很苦。全村人畜共同下雨形成的一口小池塘混濁的食水,耕種方式十分原始,全年食用蒸熟的玉米碎。
青年跟我們成了好友。“阿詩瑪”的模特兒名叫“普茲葦”,是位嫻雅美麗的姑娘。
半個多世紀過去了。
我曾多方打聽普茲葦的消息,後來知道她已在七十餘歲的時候去世了。
額勺依的情景恍如昨日,時光倏忽,我也成為近九十的老朽。
承蒙榮寶齋馬五一女士和雷振芳先生的好意重刻了“阿詩瑪”出版,十分多謝!
沉重的心思,紀念江豐先生、美麗的普茲葦和今生難以再之的遙遠的額勺依。
二〇一〇年九月九日深夜於
北京萬荷堂
1954年,三十歲的黃永玉拜望齊白石老人。
齊白石在黃永玉創作的齊白石肖像木刻上題跋。他寫錯一個“石”,黃永玉勸他不要改,老人堅持修改。
阿詩瑪新版插圖展覽,於二〇一一年一月在榮寶齋舉行。同時展出的還有黃永玉在威尼斯設計的一批藝術玻璃品,名為“我帶它們回北京”。為製作這些玻璃藝術品,黃永玉專程住在威尼斯著名的小島上,一住十幾天,每天從早上七點到下午六點,與義大利玻璃工匠一起,看自己的設計一個又一個地以玻璃形式完美呈現。
2011年1月,榮寶齋舉辦新版套色木刻《阿詩瑪》和黃永玉義大利威尼斯所做玻璃藝術品展覽之一 。
2011年1月,榮寶齋舉辦新版套色木刻《阿詩瑪》和黃永玉義大利威尼斯所做玻璃藝術品展覽之二。
2011年1月,榮寶齋舉辦新版套色木刻《阿詩瑪》和黃永玉義大利威尼斯所做玻璃藝術品展覽之三。
2011年1月,開幕式上,黃永玉張梅溪夫婦、與表弟沈龍朱、沈虎雛兩家合影,李輝 攝。
開幕式現場,左起:歐陽淞、楊先讓、黃永玉、張梅溪在阿詩瑪前合影。
黃家、沈家大聚會合影,李輝 攝。
開幕這一天,黃永玉的許多親朋好友都來了。沈從文先生的兩個兒子龍朱、虎雛各自帶著全家前來,沈從文的侄女沈朝慧和劉煥章夫婦前來。沈家,黃家,兩家人站在一起,我拍下這張難得的合影。
黃永玉在義大利威尼斯設計的藝術玻璃品之一。
黃永玉在義大利威尼斯設計的藝術玻璃品之二。
黃永玉在義大利威尼斯設計的藝術玻璃品之三。
黃永玉在義大利威尼斯設計的藝術玻璃品之四。
轉眼又是六年過去。
再往前上溯,阿詩瑪的精彩亮相,已經六十多年了。六十年,阿詩瑪美麗依舊。十多年前,黃永玉曾說要是有時間,我們去雲南再去尋找那位美麗的普茲葦。我想,這該是一個多麼好的“回家”節目呀!遺憾的是,普茲葦已經遠去。不過,黃永玉鏡頭裡的這位阿詩瑪的原型模特兒,會因這幅阿詩瑪,永遠留下她的美麗。
美麗的阿詩瑪,你在哪裡?
在美麗之中長存。
二〇一七年七月二十七日,北京看雲齋
圖文經公眾號“六更”授權轉載,歡迎!
免責聲明: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,與本號無關。
版權聲明:如需轉載、引用,請註明出處並保留二維碼。
民俗學論壇
編輯團隊
顧問:葉濤 巴莫曲布嫫 施愛東
主編:王曉濤
副主編:彭佳琪 鄢玉菲
責任編輯:周露丹
圖文編輯:周露丹
民俗學論壇
微訊號:folklore-forum
識別二維碼我們
投稿 | 合作 | 交流 | 聯繫
folklore_forum@126.com
views:民俗學論壇 最新文章
- 2017-08-05 獲獎名單 |《鶴鳴九皋:民俗學人的村落故事》贈書
- 2017-08-05 田野調查 | 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實踐國際研討會暨暑校田野調查之三: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塔拉達民族鄉斡爾族民俗調研側記
- 2017-08-05 [李輝]美麗的阿詩瑪,你在哪裡?
- 2017-08-04 田野調查 | 非遺理論實踐國際研討會暨暑校田野調查之二:——達斡爾族傳統體育競技田野調查手記
- 2017-08-04 [施愛東]歐洲變色鏡中的中國龍
- 2017-08-03 宋穎 |《鶴鳴九皋:民俗學人的村落故事》後記
- 2017-08-03 劉魁立 |《鶴鳴九皋:民俗學人的村落故事》序
- 2017-08-03 贈書 |《鶴鳴九皋:民俗學人的村落故事》
- 2017-08-02 講座 | 非遺文化遺產保護理論實踐國際研討會暨暑校專題講座之六:1945年以來日本鄉村的變化與延續
- 2017-08-02 新青年︱張海嵐:從“唐茶”到“港式奶茶 ——香港人身份認同的變遷